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2 09:14

千年之后,如果说,我们生活的这一百多里,有一个人可以永垂青史,那么,这个人肯定是孙中山,而且必须是孙中山,也只可能是孙中山。
一个人所能起到的历史功绩,绝非由当事人所掌握的舆论机器极力渲染,就可以达到彪炳史册的目的的。孰对孰错,孰是孰非,现实毕竟是一面活生生的照妖镜,是泡沫,就逃脱不了破灭的那一天。谎言堆砌得越多,坍塌的日子也就会越快。
很不幸,遇到了一帮一年级的小学生集体出游中山陵。在宏村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际遇,一个安静恬淡的古村落,感觉所有的屋顶都要被掀翻了,脑仁都疼,也就早早失去了继续游玩的兴致了。何况,还是在这么庄严肃穆的地方,任何喧哗和嬉戏,都是不合时宜的。路边坐会,且由这帮熊孩子们先过去。
政治是个肮脏的游戏,三千年的中华,朝代更迭,你方唱罢我登场,粉墨人物,盖莫逃得出一部厚黑史。
唯一的一曙光亮,来自中山先生。天地正气,浩然长存,先生的人品,烁耀古今。先生的强大能量,震撼三千年。如此虎踞龙盘之地,配得上先生安眠。
中山先生千古!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2 10:27

曲径通幽处。相比于人流如织的陵道,偏寓中山陵东侧松林里的孙中山纪念馆,则是个人迹罕至的所在,也是此行感触最深的一个地方。所谓旅游,除了悦目的美景,还需要有的就是走心的感受,最高的境界,莫过于触摸到历史的脉搏。如果时间充裕,来中山陵的时候,别忘了到孙中山纪念馆也叫藏经楼,走一走,看一看,会比你在人流中被动前行,要有收获的多。

烟台浏览 发表于 2017-9-2 10:36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2 12:45

明孝陵明楼北面,这片树林的下面,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皇后,就安睡在地下五十米的地宫里。

譬如当下,一个沿街乞讨者,成为了自食其力的人,然后又进入仕途,然后又当上了乡长,县长,省长,直至官居庙堂,位居人君。哪一个阶段更难呢?个人观点,由乞丐到乡长,这个难度超过了其他所有。

毫不讳言对朱元璋有着特殊的情感,由乞丐到皇帝,千古第一人,无人出其右。而他所创立的丰功伟业,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,有明一朝,虽然史书被清朝外族统治者大肆抹黑,但是,包括明英宗朱祁镇和亡国之君朱由检在内,无不遗传了朱元璋的基因,不卑不吭,宁折不弯,铮铮铁骨,刚烈如斯。

再恢宏的建筑,最终也逃脱不了时间的毁灭。相形明楼等,理应是陵区最重要建筑的享殿,显得卑微寒酸了许多。原址被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,清末得以重修,然规模较以往缩水了许多。现在享殿周围,依旧留存着五十六个柱石,彰示着当年的楼宇有着多么不凡的气势。

明楼东侧,有一处颜真卿的碑林,这里游人稀少,静谧中散发着明朗淡然的书卷气息。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书法,这都是个值得一看的所在。

躲开喧嚣的游客,独自游走在陵区僻静的小道,林木葱郁,鸟鸣声,声声不绝入耳。这里的一草一木,一砖一瓦,见证了多少的日升日落,世事变幻。朱元璋是个彻底的人,他看不惯的异族被他剿灭干净了,他看不惯的文臣武将,也都没有逃出他的屠刀,他治下的大明朝,疆土无限辽阔,国力蒸蒸日上。从一月之内全家人几乎死光了的乞丐,到开疆扩土治隆唐宋的一代帝王,朱元璋的一生,是传奇,更像神话。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2 13:37

帝王陵的神道,几乎都是笔直方正的,孝陵的神道却是弯曲的,一说是北斗七星,一说是担心挖掘了梅花山破坏风水,还有一说,因为三国时的孙权就埋葬在梅花山前,于是,朱元璋说了一句,让孙权给我守大门吧。那些在草地上拍婚纱照的青年男女,脚底下也许就是孙权陵墓的地宫。
神道的石像生是明孝陵的精华所在,这块硕大的神功圣德碑,记录了朱元璋的丰功伟绩。之大之雄伟,叹为观止。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2 14:55

实在是没有想到,总统府里会有这么多的游人,排队买票的时候,一度让我感到有点呼吸困难了。也许是巧逢周末的缘故吧,熙熙攘攘,体验感也就大打折扣了。

站着睡觉 发表于 2017-9-2 16:11

厉害,赶紧更新呀大哥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2 16:33

为了吃到正宗的南京盐水鸭,为了找到这家军人俱乐部附近韩复兴店,我也是拼了。战利品就不展示了,免得惹众怒。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2 18:40

来也匆匆,去也匆匆。南京之旅,还是感觉意犹未尽,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做,想吃的东西没吃,想去的地方没去。想过环玄武湖跑个珊瑚,想过在南京的老街从容地游走,闻一闻历史的气息,尝一尝南京的美食。最遗憾的是,没有来得及去莫愁湖,从小就喜欢吕剧《莫愁女》,那一句“心上人的一双眼睛”,至今想来,仍然是钻心的疼。小时候就有拜访莫愁湖的愿望,且待下次吧。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2 18:41

感谢南京遍地的共享单车,为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,今天骑车的距离,超过了15公里。打道酒店,今晚好吃好喝好睡,明天,凤阳见。

格子雨 发表于 2017-9-2 22:00

这是身体不好的节奏?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3 07:08

明孝陵城墙上的城砖,每一块都刻有烧造匠人的名字。自己干的活自己负责,是罚款还是砍头,咎由自取。
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,明朝的制砖匠人如此,我亦如此。今天的线路有160多公里,又是雨天,所以,昨晚换了车胎以后,顺便把包也收拾妥当,绑在车上了。早上定的闹钟是五点,起床后洗漱完毕,五点半要出门往外赶车的时候,心里咯噔一下,新换的车胎居然又爆了。
一分钟,屏息静止。把车赶回房间,拆卸下来,果然,新换上的这条车胎,是以前用过的未修补的备胎。出门只带了两条备胎,赶紧从垃圾筐里找出昨晚抛弃的那条胎,一起补好了,实验过后,一条收起来,一条安装在车上。这一番折腾,出门的时候,已经过了六点了。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3 08:57

雨一直下,一直下,一直下!
今年锡马结束后,3月下旬,我坐车来到黄山,准备在黄山这边玩几天。在山顶住了一晚上,我就逃也似的离开了安徽,全然不在乎接下来还有想去的地方。
我实在受不了南方这样的天气!整日整夜,小雨哩哩啦啦,打着伞,感觉不到下雨,收起来,雨水又能把眼镜和衣服打湿。就这样无休无止地,慢慢悠悠地下着,身处其中,感觉整个人都被罩上一层湿漉漉的灰色的篷布,憋气,压抑,对生活都绝望了。
就此决定,如果骑行拉萨的愿望成行,我一定不会选择沿着长江西进的这条路线。从山东西行,经河南陕西,翻越秦岭进川。怎么也要躲开这边的鬼天气。
雨还在下,这一次,我无法再逃离了。除了面对,我别无选择。迎着风,冒着雨,继续吧!

冰冻世界 发表于 2017-9-3 11:56

南京的鸭血汤很有名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3 12:42

雨一直下,一直下,一直下,只下得天昏地暗,只下得我心烦意乱。
路过滁州城区,在路边遇到一个支着烤炉卖烤饼的小伙,也是为了歇歇,花一块钱买了一个烤饼,边吃边和小伙聊起了安徽的天气。小伙说,这个季节不都是这样的天气的,只不过让我赶上了,这几天都在下雨。
打听了小伙,醉翁亭大体的方向,顺着小伙指引的路线远远望去,不由得扪心自问,如此和醉翁亭擦肩而过,以后你会不会后悔呢?内心的声音清晰而又坚定,遇到了这样的天气,也是与醉翁亭无缘。不管有没有亲临,醉翁亭永远都是我的精神家园。
午后,冷风肆虐,淫雨霏霏。已经过了午饭的时间了,却找不到吃饭的地方。还有七十多公里的旅程,在路边的一家小商店里买了一个大碗面,店主是个小伙子,特意为我烧了热水,对了,定远这边的人把热水叫做茶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3 14:05

昨晚做路线规划的时候,就准备了两个方案,如果时间允许,今晚就要到达凤阳中都城,如果雨势太大,今晚就住在定远。
说起定远,在历史上这里实在是个赫赫有名的地方,尤其是看过明史有关书籍的人都知道,尤其是在朱元璋起义初期,在定远有过很多的活动。
自古以来定远就是战略要冲,扼南北交通,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,我们的李克强总理,就是安徽滁州定远县人。
雨势渐大,路边一家住户的房檐下面有避雨的地方,征得主人的同意,在这里小憩片刻。今晚,还是住在好地方吧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3 21:19

离开定远县地界,进入凤阳之后,雨势越下越大,冷冷的冰雨胡乱地拍打在我的脸上,疼到难忍的地步。已经是只能向前冲的时候了,驻足不前,雨不会停下来,低温导致的寒意也不会得以改观。凤阳就在前方,此行旅程的终点站就在前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3 21:20

路遇两位蚌埠的骑友,相谈甚欢。两人一致邀请我,明天完成凤阳的行程后去蚌埠。苦笑不已,坦然以告,我的时间非常紧张了,明天,从明皇陵回来后,对我来说,最重要的事就是赶紧赶路。后会有期。

凤阳是个县城,也真的只是个县城。富不富裕,我不知道,但是我能感觉到的是,凤阳,是个县城。

实在是被大雨给浇灌蒙了,进入了凤阳城区之后,早早找地方住下了。如此的天气,住的好一点,很重要。即便是穷游,也不会是出于折磨自己的目的的。对自己好一点,何时何地,都有现实意义。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3 21:21

入住酒店后,冒着强劲的斜风疾雨,还有不胜的寒意,按照酒店大堂经理的指引,骑车到了明中都皇城墙。可惜,因为考古发掘,现在只能远远地看一看。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,中都皇城还保存得非常完整,就连金水桥都还保留着。那场浩劫中,当年朱元璋煞费苦心经营的皇城,被拆得只剩下这么一小段了。远远看去,感觉,漫天下的不是雨,而是悲哀的眼泪。某人的一生,几乎都是在模仿朱元璋的过程中。不交学费,最终还把老师的家给拆了,这样的学生,老朱,你怎么看?

有水无为 发表于 2017-9-3 21:22

小时候生活在农村,经常会有操持着外地口音的男男女女来村里讨饭的。记忆里依然清晰地记得,我躲在大门边,奶奶把家里不多的食物倒在敲门人的碗里。我的印象里,来俺村讨饭的人,绝大多数都是凤阳的,凤阳这个地名,早在我还不谙世事的时候,就已经烙印在我的心里了。那时候,不知道朱皇帝是谁,更不知道花鼓戏。讨饭的人很简单,端着空碗,敲门,都就明白了。胶东腹地的农村人,几乎没有不往碗里装点食物的。如今,生活好起来了的凤阳人,可都记得当年乐善好施的栖霞人给予你们的厚爱呢?

反正,我来了,不是来求回报的。凤阳的明皇陵,骑行165公里,我朝圣你来了!
页: 1 2 3 4 5 6 [7] 8 9 10 11 12
查看完整版本: 此去前路四千里